2017年铸造行业处于“生死存亡”的阶段

更新时间:2017-12-08 16:55浏览次数: 5265
这几年,铸造厂经历了整改,拆炉改造,更换生产线,虽然苦不堪言,但有些现实不得不面对,通过整改,铸造企业数量不断的缩减,十三五规划,到2017年年底,铸造业将仅留1万家。我们铸造人要向前看,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只要咱铸造人共同努力,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曾经在中德绿色铸造论坛举行期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铸造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铸造协会绿色铸造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伯明发表主题演讲,指出铸造业现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铸造业未来的出路,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迷茫中的铸造同仁一点启示!

先看一组数据:

目前,我国有上万家铸造企业,大部分都是小企业,2013、2014通过整融的企业有1114家,只占数量的13.7%,但他们的产量是1810万吨,占了总数的40.67%,2015年申报了有877家,如果全部整入,1991家,它的产量超过2900万吨,占到总数的64.3%,十三五规划,到2017年年底,铸造企业将规整到1万家以内,铸造企业数量逐年缩减,未来中国铸造的总数量将仅存6000家左右。

以黑色合金铸造企业为例,黑色合金铸造企业都是以造型为中心。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之前,我国就引进自动造型线616条,自硬树脂砂线100条;国产自动造型线570条,树脂砂线2500条。2011-2014年之间我们又装备了2300多条各种形式的造型线(自动造型线1026条,其中有箱线144条;树脂砂线838条)。也就是说,只要开工率高,国内砂型铸造件都可在自动线上生产。可惜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进口造型线在国内的开动率只有52%。

中国铸造业大而不精,究竟是什么影响铸件质量?

张伯明院长指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生产铸件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铸件的质量。所以要确保铸件质量必须从产品开发工艺、流程确定、模具选择到原材料的采购、配料、熔化、砂处理、浇注、清理、图章、包装、运输、发货、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可控的操作规则。这一条很多国内企业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加强的。德国有个专家教授说,中国要是不搞精细化管理,就搞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铸造业如何实现"跨越"? 张伯明院长在演讲中给出3点建议!

1、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

促进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增加铸造服务环节投入,高性化的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路精准性营销。设备生产商要为铸造企业服务,铸造原辅材料供应商要为铸造企业服务,铸造企业也必须要为铸件使用者服务(从铸件防锈、包装、运输,及时发货,外废处理,一直到铸件加工、应用的全过程),要有强大的售后服务队伍,好的服务会带来更多的顾客。

2、要向绿色铸造转型

环保督查只会越来越严格,2017年,必将爆发一场全国性的“环保风暴”,想要生存,必须要向绿色铸造转型。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在铸造的全过程:铸件的设计、铸造的各项工艺流程、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的各个方面,改进铸件材质与结构实现铸件轻量化、提高成品率、降低废品率、近净形铸造、减少加工余量、铸件性能均匀一致,提高铸造产品的使用效果和提高机械加工效率、减少刀具磨损都是绿色铸造的内容。由于铸件不是铸造自己设计的,因此铸造应更关心铸造的能耗和排放。

与自身相比,近几年在我国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一铸造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吨铸件能耗在1100kgce,现在已到350kgce。但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又不注重企业管理,铸件的平均能耗仍然比国外高50%-80%。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铸造企业的能耗会有所提升,节能的任务就更重。

3、要从粗放型向技术型转变

使企业成为智能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新的劳动力,只是对劳动力有更高的要求。2020年德国需要新增劳动力180万,占总人口的2%,总数是8800万。2024年需要390万,每年需要300铸造工程师,我国现在4600万,按这个比例,需要3000个工程师,但是现在是没有的,所以对企业来说要加强技术培训。自动化机械化是现代工业的目标,现代工业仍然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的不同批量,不断要求个性化生产,制造大户在根据现代化制造的同时还需要补自动化机械化很多环节的课。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铸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向服务型绿色铸造企业转型。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聆听一下我们铸造人的心声,制定更完善的决策,相互配合,中国铸造业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